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秋天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无论对于全球经济重新走向繁荣,还是对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合作效应 的最大化,必须深刻认识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特点,大力培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合作空间,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摒弃狭隘利 益,促进持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合作的机会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因应这一趋势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一直起伏震荡、阴霾难散,不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潜在矛盾趋于表面化,有的并呈现尖锐化的态势。现在,危机 爆发已七年之久,世界经济仍在坎坷复苏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面对危机,只有真诚合作、携手戮力,进一步开放而不是封闭各自的市场,才能摆脱困境,迈入新天 地。
对此,国际合作需要新思路,需要开拓更广阔的新领域。共建“一带一路”正为适应这一需要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后人认真汲取,可以说,这是降低人类社会发展成本的灵丹妙药。 追溯历史,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最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诱发因素之一的教训表明,在危机面前,采取“各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政策,不 仅无助于走出危机,而且可能加重危机,甚至酿成新的危机。
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生产网络逐步形成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并存的格局。目前,各国之间经济融 合度和依存度以及投资贸易联系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可以说,各经济体休戚相关,荣损与共,“冷战思维”的方式和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各国“难以 承受之重”。比如,2014年中美、中欧、中国东盟、中韩、中日之间的贸易总额分别达到5551亿美元、7752亿美元、4804亿美元、2910亿美 元、3124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对任何一方经济发展来说,甚至对世界经济来说,合作无疑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呼吁:以合作求互利,以 合作求共赢,以合作求发展。
这是迈向新一轮繁荣的需要。此次金融危机发生至今,美国及个别国家经济复苏较快,但可以说各主要经济体,包括世界经济都尚未重新走上正常增长之路。现实说 明,各经济体,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无论是规模较大的经济体还是规模较小的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带有普遍性的结构性矛盾之中。世界经 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历史性大调整之中。在高度互联互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的新领域不断涌现,无限的发展新领域孕育着无限的合 作新机遇,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去把握。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和开展更为广泛、深度的合作,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世界经济才会实现新的繁荣。
这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的大力扩张,贫富差距、宗教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致命性流行病 毒等挑战日益严峻,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沟通协调、联合应对,越来越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维系环境安全、保障永续发展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主要 途径。协调发展,合作发展比人类发展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这次危机以来,为应对冲击,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依据自身处境和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在肯定各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复苏所做努力的同时,也不无遗 憾地看到,其中有些做法并不符合国际合作发展的大趋势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扭转,世界经济要走出当前的困境,恐 怕是难上加难,且不无再次陷入泥淖之中的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这将为各国展开更加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拓展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将为各国通过合作实现新 的发展创造更为现实、更有实效的机遇。从人类社会发展与机遇的关系角度来说,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抓住机遇,实现自我发展;二是创造机遇,谋求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无疑是属于后一种。
二、与现有的一些区域合作框架相比,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的跨国区域合作。
从内容上看,共建“一带一路”是涵盖领域相当广泛的合作。它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大方面。这一倡议不仅注重经济领域 的合作,而且注重社会、人文、科技、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不仅注重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制度对接,而且注重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通畅;不仅注重当前的合作, 而且为未来的合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从地理空间看,共建“一带一路”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合作。在WTO多哈回合谈判推进缓慢的背景下,相关国家提出了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 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区域合作框架。与这类区域多边合作安排不同,共建“一带一路”构想秉持开 放包容的原则,突破区域化、碎片化的局限,它覆盖的国家并不限于丝绸之路沿线65个国家,其经济辐射、延伸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均可平等参与。以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为例。2015年6月,有57个国家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正式签署了亚投行合作协定,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涵盖了除自己不愿参 加的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亚欧区域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而且今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仍有机会作为普通成员加入亚投行。
从治理机制看,共建“一带一路”是真正平等的合作。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大国,也有小国,但各国都是合作中的 平等一员。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国,中国无意谋求合作的主导权。中国提倡这一合作,目的在于基于中国的现实能力,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同 时,与其他许多区域合作安排不同,“一带一路”合作没有前提条件,也不刻意强调参与国家都遵照同一个标准。任何国家,不管其政治制度如何,也不管其经济体 制如何,只要有合作意愿,认同合作理念,都可以参与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尊重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所作的选择,不仅体现了机会的均等,也体现了实 质意义上的平等。
从合作目的看,共建“一带一路”是旨在通过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各国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 化水平比较低,现代化任务艰巨繁重。据统计,沿线国家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超过2/3的国家工业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带一路”合作 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加快这些国家的发展步伐,使之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同于其他区域合作安排,“一带一路”合作不仅关注各国市场之间的相互开放,而且特 别关注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共同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条件,使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高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承载力,形成经济增长的 内在动力。
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广泛,各国既可基于现存的经济互补性展开密切合作,也可在未来发展能力的建设上展开深入合作。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了合作的空间,明确了合作的重点。随着合作的深入,合作的空间还会扩大,合作的领域还会增多。值得着重强调的合作机会,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的合作机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网络化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也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国 家之间基础设施连接不畅,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无论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还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都需要加快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孕育着巨大的市 场。据麦肯锡公司统计,截至2015年3月,亚洲地区已公布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约有1300个,投资总额达4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和技术,需 要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和装备基础设施的各种各样的设备系统。相关国家可以利用各自的生产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在推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分享基础设施 建设的“红利”。
二是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上的合作机会。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在产业发展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如:中国在高 铁、核电、工程机械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俄罗斯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印度在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新加坡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明显 优势。通过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不仅能加快扩大相关国家的现代产业总规模,而且能加快提升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在这方面,各国的合作需求相当强烈。事实 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在产业发展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如:到目前为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已有28个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协议的投资总额超过 230亿美元。
三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这一挑战尤为严峻。丝 绸之路沿线许多地方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承载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先天能力差。而这一地区,人口约占全球三分之二,经济又相对不发达,发展与生态 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挑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要义。毫无疑问,治理环境、保护生态需要付出代价,甚至需要付出不菲 的代价,但是也会创造发展的新空间。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这会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和就业的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更需要能源 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这会为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创造发展的机会,也会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辟发展的新空间。由于在环保需求、要素禀 赋、产业优势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国共享保护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四是在发展能力建设上的合作机会。从长远来看,发展能力是一个国家迈入高收入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和人才又是国家发展能力的两大基础性因 素。“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教育比较落后,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水平比较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进步、产业不断升级这一全球大趋势。沿线 国家只有通过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才能应对新技术不断涌现所带来的挑战。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在国家发展能力 建设上密切合作,不是“零和的游戏”,而是“正和的互动”;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携手共进”。在这方面,中国已经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中国承诺每年向 沿线国家提供1万名政府奖学金名额,未来五年向周边国家提供2万名互联互通培训名额;中国还在非洲和中亚地区建立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基地。可以相信的是,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入到发展能力建设的合作之中。
四、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机会,需要有关各国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摒弃狭隘利益,持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后,国际社会反响强烈,普遍看好合作前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经这样对记者说:“‘一带一路’是经济地带实施的一 个大项目,对它我非常乐观。……很多国家还没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这将给世界和亚洲经济带来重要飞跃。”要实现这一美好前景,沿线国家必须着眼全 球发展的大局,进行真诚友好的往来,实现互利、共赢、持久的合作。
第一,各国应着眼构建国家伙伴关系,积极、务实、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系统地提出了 关于国际合作的“上海精神”;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了要构建“国家伙伴关系”。“上海精神”强调的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 明、谋求共同发展;构建国家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各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等领域展开亲密无间的合作。这些合作理念 摈弃了冷战思维,超越了文明冲突观,代表了国际关系发展新方向,有助于避免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因力量对比变化而跌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共建“一带一 路”应秉持“上海精神”,积极构建国家伙伴关系。当然,国家伙伴关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以战略的思维,以真诚的态度,进行长期、务实、有效的 合作。
第二,各国应努力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而且要不断扩大利益交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地域广阔,既有充满活力的亚非发展中国家,也有发展基础雄厚的欧 洲发达国家。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发展阶段也不同,利益诉求自然千差万别。但各国应正确对待利益差异,而不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 国应站在人类永续发展高度,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把发展的智慧、发展的能量和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促进区域和全球经济更快发展,创造更多的、更丰富的 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分享。
第三,各国应在合作的过程中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等于不注重各国的利益诉求。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协调各国的利益,但不 应侵害各国的“核心利益”。历史表明,如果在合作过程中相关国家的核心利益受到侵害,合作将难以深入,也无法持久。因此,中国在其发布的《愿景和行动》中 非常鲜明地向世界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各国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持这样的主张,各国的核心利益就不会受到 侵害。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要使“一带一路”的构想变成共同行动,要使这一宏大目标变成美好现实,必须不断培育为绝大多数相关国家方面所认同、所遵循的发展理 念,只有“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我们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现代丝绸之路,应该把经济繁荣作为坚实基础,把文化包容作为必要前 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设施联通作为物质技术条件和突破口,既着眼于美好未来,更扎实于当今现实,矢志不移,积极推进,共同期盼、共同打造十年 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一带一路”美好壮丽的明天!
(此文摘自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主办的“一带一路香港机遇”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李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