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者观点

宋清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机遇、挑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0日  点击率:6420

编者按:在“上海论坛”2017年会期间,作为子论坛之一的“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国际研讨会于5月28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近30位学者与会。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与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柬埔寨皇家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印度尼西亚大学东盟研究中心、老挝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缅甸仰光大学国际关系系、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亚洲中心、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东南亚研究所,共同创立了“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The Network of ASEAN-China Academic Institutes, NACAI)。此文为研讨会上的学者发言精选。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机遇、挑战与建议

发言人:宋清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与东盟关系正由“成长期”转入“成熟期”。东盟所有国家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很多合作属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双方合作存在诸多发展机遇,并已经在多领域取得初步成效。澜湄流域各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方面取得多项共识,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取得务实而可喜的进展。南海局势暂时总体降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迎来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东盟国家部分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东亚或亚太区域多边经贸合作机制的推进,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的推进,为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也提供了诸多机遇。

 

但作为山水相连的近邻,中国与东盟合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南海局势总体暂缓,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起波澜,而且仍有争议升温的可能性。

 

第二,中国与东盟国家实力对比悬殊等因素所引发的问题也在凸显。中国作为东盟及其成员国的最大邻国,其一举一动在东盟国家所引发的反应常比其他大国所引发的反应强烈。而且,这种实力不对称性的日益凸显会对东盟及其成员国对华认知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

 

第三,过去两年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额罕见地连续两年负增长,而且在负增长情况下中国仍保持对东盟的较大贸易顺差,这也引发东盟国家的担忧和些许不满。

 

第四,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对华合作的期待,需要中国去做更多工作或者予以细致回应。一方面,东盟高层和精英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在增加,但具体落实“一带一路”合作的是各国各行各业的企业,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细化了解较少,在落实中往往出现不到位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情况。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在取得较大成绩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铁路、公路、港口、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有些东盟国家担心搞太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会背上沉重债务包袱,也难以立竿见影地获得项目利润。

 

第五,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博弈的前沿地区之一,美日印欧等大国和组织的目的之一是制衡中国影响力,这对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利益构成越来越大的挤压,也对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产生掣肘。

 

中国和东盟各方,包括在东南亚有重大利益的大国和组织,应树立“合作互利、斗则皆输”的理念。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个包容性的合作倡议,为域内外国家打造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遇。求同存异、克服挑战、减少对抗、更多探寻多方合作机遇,才是共赢之道。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需要相向而行,协同努力,避免南海争端再度升温,维护好当前来之不易的南海局势的稳定局面,为双方合作提供友好的政治环境保障。

 

在政策沟通方面,双方还需更加细致,争取让双方的发展战略能更好地对接,探寻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点。中国作为大国和实力较强的一方,应该时刻注意东南亚中小国家的诸多特性,更多倾听对方的诉求、考虑对方的关切和利益,减少对方的对华疑虑。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中国要进一步优化我方发展和需求与对方国内发展需求的更好对接。在贸易方面,双方跨境口岸通关便利化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中国与东盟扩大贸易量,可能加快双方推进产能合作,带动双方投资与人员往来增多,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富裕双方百姓,推动双方市场容量的持续扩大。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尝试与美日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规则,在东南亚发展更多的联合投资项目,实现更多利益捆绑,这样可能会减少域外大国及其企业干扰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经贸合作的状况,减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阻力。在民心相通方面,要减少双方民间对彼此的误解与不满情绪,努力培养双方民众的友好情感,建立“一带一路”合作的坚实民间基础。


原文刊载于《世界知识》2017年第12期




Copyright©2015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 · 武汉武昌 · 珞珈山 邮编:430072 Tel:027-68756726 FAX:027-6875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