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者观点

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30日  点击率:28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主要强国均倾尽全力在本土作战,无力更多顾及海外殖民地的防务。但另一方面,防卫薄弱的殖民地又成为敌方攻取的绝佳目标,而英国遍布全球的利益和相对脆弱的海上交通线则更容易在战时遭受打击,这一点在列强势力纵横交错的远东地区尤为突出。如此一来,身处远东且具有较强海军实力的日本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英国急切需要日本保护其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以及保护英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同时借助日本的力量夺取德国在中国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但另一方面,英国又对日本趁欧战之机在远东进行扩张抱有强烈的戒心,谋求限制日本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1914年8月4日,英国正式向日本提出请求,在战时保护英国在远东的航运。为安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自治领,特别是获得美国的谅解,英国一方面解释协约国需要日本的优势海军力量驱逐中国和太平洋上的德国势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日本的行动不会超出中国海而远至太平洋,不会进入德国领地之外的外国领土,除非它有必要保护自身在太平洋的航运线。

 

一、英日海军合作的开启:青岛之战

青岛是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领地,也是德国东亚舰队的母港。夺取青岛是日本参战的主要目标之一。除借机剪除亚洲海岸线上对日本安全和利益的一大威胁、扩大在华势力范围外,日本积极进攻青岛也是为了报复德国在1895年联合法俄“三国干涉还辽”给日本造成的所谓屈辱。日本为获得英国对其进攻青岛的支持,甚至谎称驱逐德军后将把青岛归还给中国,但并不需要英国对青岛之战提供帮助。不过,英国并不希望日本借青岛之战而在中国形成独大之势,为此调派了一支小部队和中国分舰队参加青岛之战。


1914年8月27日,英日海军正式开始对胶州湾实施海上封锁。9月26日,英日联军向青岛外围发起进攻。11月7日,寡不敌众的青岛德军宣布投降,英日占领青岛。对于协约国而言,青岛之战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在军事层面上,英国与日本彻底消除了德国在东亚大陆的最后据点,保证了远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在政治层面上,青岛之战彰显了英日同盟的价值,巩固了两国战时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深化:夺取德属领地与印-太护航

夺取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领地,是英国在太平洋的海军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日本也积极利用列强在欧洲战场厮杀而无暇东顾之机,图谋占领德国在南太平洋的岛屿。


在日德于青岛激战正酣时,日本海军派出由2艘战列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南遣支队开往南太平洋,另组建由1艘战列舰和2艘巡洋舰组成的第二南遣支队前往澳大利亚,为增援欧洲战场的澳大利亚军队护航,并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海军一道夺取德国在南太平洋的属地。尽管日本在占领青岛和德属太平洋领地时都表示,日本不会长期占领这些前德国领地,日本出兵主要是出于保护日本及盟国航运和商业利益考虑采取的临时性军事行动,但实际上日本积极攻占德属太平洋岛屿已经引起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方大国的疑虑,而且日本无疑将在战争结束后寻求永久获得它所占领的前德国领地。


在青岛之战进行的同时,日本也派出舰艇护送英法在远东的部队前往欧洲参战,同时与英、法、澳等协约国海军配合,追击在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阔地区开展游击战的德国东亚舰队。在英日的联合施压下,德国东亚舰队先撤至南太平洋,又撤至南美,最终在1914年12月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被英国舰队所消灭。到1914年底,德国不仅在太平洋的大型作战舰艇和殖民地已丧失殆尽,其在欧洲以外海域的水面袭击舰艇也被协约国全部摧毁。

 

三、英国争取日本赴欧参战:地中海护航

1916年5月31日,英德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英国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继续将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基尔港内,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对手,德国海军对英国仍然保持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英国对日本参战的态度从战争初期的怀疑和限制,逐渐转变为积极寻求日本为战争做出更大贡献甚至是强烈要求日本赴欧洲参战。1916年底至1917年初,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英国要求日本向欧洲战场和南大西洋水域提供海军援助。不过,日本政府拒绝向英国出售战列舰或派遣主力舰加入到英国大舰队进行对德作战。此举引起英方不满,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杰利科指责日本并不愿意为协约国取得战争胜利全力以赴。


1917年2月,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面临的压力空前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更加迫切需要日本投入更多的护航兵力,甚至出兵地中海和大西洋,而日本提出的条件则是英国承认日本获得中国山东的权利并合法占有在战争中夺取的原德国在南太平洋的领地。1917年2月,日本虽再次坚决拒绝派主力舰前往欧洲参战,但同意将护航范围扩大到荷属东印度群岛、苏禄海和南中国海,印度洋上的护航区域向南延伸至好望角,并增加从澳大利亚东海岸到新西兰的护航兵力。日本此举有助于英国将大部分印度洋上的护航舰艇调派到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作战。


1917年1月,应英国要求,日本正式组成了3个特遣舰队,在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经印度洋和地中海到英国本土的航线上保护协约国商船,以挽救在德国潜艇打击下岌岌可危的英国海上交通线。第一特遣舰队负责非洲南部和印度洋海域,配合英国海军开普敦分舰队搜捕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袭击舰;第二特遣舰队负责地中海航线,主要进行护航;第三特遣舰队负责澳大利亚、新西兰所在的南太平洋航线。其中,日本第二特遣舰队负责的地中海战区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欧洲西线战场的战局,组织地中海护航成为日本海军赴欧参战的主要形式。


日本第二特遣舰队以马耳他为基地,主要保护由法国马赛、意大利塔兰托至马耳他和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海上交通线。1917年4月13日,日本第二特遣舰队抵达马耳他。这支舰队共由1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此后日本又增派了1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赴地中海护航。


在日本第二特遣舰队抵达之前,地中海交通线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英法一度考虑停止通过地中海从海外殖民地向欧洲战场运送援兵,改为绕道遥远的好望角。因此,日本护航舰队的到来对于刚刚经历了阿拉斯、亚眠和香槟血战,急需大量补充兵力的英法来说意义重大。从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日本第二特遣舰队单独执行了350次护航任务,共护送军舰和运输船达787艘次,护送人员共计75万人。日本的地中海护航行动有效遏制了德奥潜艇在地中海的活动,使协约国商船队的损失大大降低,并巩固了协约国从远东、近东向欧洲战场增兵的地中海航线。

 

四、结语

在1914-1918年的大战中,日本同英国的海军合作对于英国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场上同德国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英国也始终对日本的机会主义立场与扩张主义势头保持强烈警惕。不过,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一战结束后,如何遏制日本借战争之机形成的远东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华独大势头,成为英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战后形成的英美日海军竞赛局面,尤其是日本坚定地推行“八八舰队”计划,构成了英国重振其远东海上帝国战略的一大威胁。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正式终结,而英国在一战后出台的“新加坡战略”也是着眼于未来可能的英日之战。英国与日本迅速由盟友转变为敌人,既同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有关,也与英日国力的消长密不可分。战争对英国造成的重创使其无力在远东保持强势,唯有继续借助外力才能在下一场战争中保护其利益,而这一外力从日本转变为美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前者则取代此前的俄国和德国,逐步成为英国在远东新的敌人。


本文作者:胡杰 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年第2期  本文为原文的节选部分




Copyright©2015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 · 武汉武昌 · 珞珈山 邮编:430072 Tel:027-68756726 FAX:027-68755912